新余 [ 更换 ]
热门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宁波昆明苏州郑州长春合肥南昌哈尔滨常州烟台南宁温州石家庄太原珠海南通扬州贵阳东莞徐州大庆佛山威海洛阳淮安呼和浩特镇江潍坊桂林中山临沂咸阳包头嘉兴惠州泉州三亚赣州九江金华泰安榆林许昌新乡舟山慈溪南阳聊城海口东营淄博漳州保定沧州丹东宜兴绍兴唐山湖州揭阳江阴营口衡阳郴州鄂尔多斯泰州义乌汕头宜昌大同鞍山湘潭盐城马鞍山襄樊长治日照常熟安庆吉林乌鲁木齐兰州秦皇岛肇庆西宁介休滨州台州廊坊邢台株洲德阳绵阳双流平顶山龙岩银川芜湖晋江连云港张家港锦州岳阳长沙县济宁邯郸江门齐齐哈尔昆山柳州绍兴县运城齐河衢州太仓张家口湛江眉山常德盘锦枣庄资阳宜宾赤峰余姚清远蚌埠宁德德州宝鸡牡丹江阜阳莆田诸暨黄石吉安延安拉萨海宁通辽黄山长乐安阳增城桐乡上虞辽阳遵义韶关泸州南平滁州温岭南充景德镇抚顺乌海荆门阳江曲靖邵阳宿迁荆州焦作丹阳丽水延吉茂名梅州渭南葫芦岛娄底滕州上饶富阳内江三明淮南孝感溧阳乐山临汾攀枝花阳泉长葛汉中四平六盘水安顺新余晋城自贡三门峡本溪防城港铁岭随州广安广元天水遂宁萍乡西双版纳绥化鹤壁湘西松原阜新酒泉张家界黔西南保山昭通河池来宾玉溪梧州鹰潭钦州云浮佳木斯克拉玛依呼伦贝尔贺州通化朝阳百色毕节贵港丽江安康德宏朔州伊犁文山楚雄嘉峪关凉山雅安西藏四川广东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台湾内蒙古广西宁夏香港澳门
培训资讯网 - 为兴趣爱好者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资讯知识

江西乡村特殊儿童足球队:奔跑在阳光耀眼时

儿童

中新网江西新余8月25日电 题:江西乡村特殊儿童足球队:奔跑在阳光耀眼时

作者 陈玉霞 李韵涵

一个足球、一个操场、一名老师,将一所乡镇小学的特殊(残障)儿童连接起来,成为他们相互协助的桥梁,打开心房的桥梁,连接外界的桥梁……

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的凤阳镇中心学校,有着新余市唯一一支由残障儿童组建的足球队——阳光儿童足球队,球队教练是学校校长袁海贵,一名扎根基层教育近30年的思政课老师。

从江西省新余城区出发,驱车近1个小时到达凤阳镇中心学校。凤阳镇被称为分宜县城“北大门”,离县城不到十公里,村里成年人大多数出去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在这所乡镇小学,留守儿童占比超三分之一。

江西乡村特殊儿童足球队:奔跑在阳光耀眼时

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的凤阳镇中心学校,阳光儿童足球队正在训练。 陈玉霞 摄

袁海贵今年53岁,也是学校三支足球队的教练,他通过网络自学等方式取得中国足协D级教练证。自2017年袁海贵调任到凤阳镇中心学校担任校长开始,该校参加足球训练的学生超过200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一半,阳光儿童足球队于2020年组建,是袁海贵继学校男子足球队、女子足球队之后组建的一支特殊(残障)儿童足球队。

阳光儿童足球队的孩子们大多面临这样的问题:孤僻、捣蛋、说话不利索甚至不会说话、傻笑、偏激、身上脏兮兮……他们有着相类似不受待见的标签,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他们大多数是学校的“问题孩子”,家庭中的“隐形人”。

每天7:40到8:30的早读时间,是这群特殊学生翘首以盼的足球训练时间。如今,只要袁海贵站在操场中间一声哨响,学生们便从不同班级的教室里奔涌而来,在阳光下快乐奔跑。然而一开始,这支队伍还是袁海贵一个个从班级里抓过来,甚至走十几里山路,通过一次次家访,从辍学的边缘拉回来的。

江西乡村特殊儿童足球队:奔跑在阳光耀眼时

11岁的小嘉(化名)是一名智力障碍留守儿童,因口齿不清,平时极少开口说话,加上无法控制自己身体(不会上厕所),难以融入校园生活。“你真的不来上学吗?过两天就踢球了!”得知小嘉跟上个学期一样迟迟没来学校报到,袁海贵再次来到他家里,站在门口大喊。第二天一大早,小嘉奶奶便带着他守在校门口。

袁海贵表示,有球踢,大家就盼着来上学。足球是集体运动,是这些残障儿童走向集体和社会的第一步,在这里,足球成为了他们连接彼此的纽带,连接外界的桥梁,是他们从被“隐身”到被“看见”、被“注意”的那一步转机,让他们从被边缘化的“问题学生”逐渐成为融入校园生活的“主流学生”。

主力前锋小轩(化名)有一双大大闪闪的眼睛,一上赛场就跑得飞快,如果不是挂在耳朵上的助听器,很难察觉到他是一名特殊儿童。

江西乡村特殊儿童足球队:奔跑在阳光耀眼时

暑假期间,小嘉的姐姐带他来踢球。原先小嘉不爱说话,踢球之后,更愿意跟家人沟通了。 陈玉霞 摄

随着训练的增多,小轩妈妈发现,儿子主动开口说话越来越多,大多围着足球这个话题。“他有一项自己的爱好,我很放心,也很为他高兴。”这一小小的变化,让小轩妈妈感慨万千。2021年,小轩参加全省的校园足球选拔比赛,被江西省残疾人足球队选中。

在袁海贵看来,能在孩子们漫长艰难的人生中,留下这些开怀大笑的瞬间,他就觉得值了。最让他欣慰的是,足球运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衣着整洁了、有精神了、有笑脸了……”这也是学校老师和学生在这些特殊儿童身上感受到的最直观变化。(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相关知识